第6章 乡愁叙事

但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真正的知己,无论经历怎样的别离,都会一如既往。正如民国才女张爱玲所言的那样:“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干净!”

才华天赋,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丧权辱国不说,还被迫带着夫人、臣子去吴国身负苦役数载,饱受世间屈辱之苦。放归越国后,韧者勾践不闻不问春花秋月,不贪不恋帝王骄奢,硬是卧薪尝胆二十年,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不能受,后终遂其志、灭吴雪耻。

这个诉尽红尘悲喜、人生起落的帝王将相故事,万世流芳不朽,催人励精图治、奋斗不息千百年。回望浩瀚如烟的滚滚历史画卷,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宋风云,还是元明清史,多少次王朝更迭、江山易主,那些终成千秋霸业、百战成功者,并非天生就是绝世英雄,也不都是从小就出身王室贵胄。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出身贫寒百姓之家,缺衣少食,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以求得粥糠糊口,日子本就清苦不堪,没想到一场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又先后夺走双亲及大哥的性命,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

走投无路之下,年幼的朱元璋投奔皇觉寺,剃度为僧。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处处勤勉苦干,却依旧受到寺里老和尚们的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皇觉寺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年仅17岁的朱元璋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小小年纪就成了居无定所、食无饱腹的天涯讨饭浪人。

而正是这些一桩接着一桩、不堪回首的人生际遇,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是非小人的折磨,才铸就了朱元璋的坚毅、韧性与果敢,后铤而走险,崛起于“红巾军”,历经乱世风云洗礼、无数战场厮杀,终得帝国江山。

宋朝一代文豪苏轼曾在《晁错论》中写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重温英雄旧事,韧者持恒,韧者笃行,韧者竟成。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好多好多像朱元璋那样的韧者,虽白手起家,无天赋才华,却靠着骨子里的韧劲儿,一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终立刀千军万马、叱咤风云,成为后世敬仰的帝王、千秋传诵的英雄。

儿时生活在秦岭山脉南麓、汉江流域北畔的穷乡僻壤之地,18岁后出门远行、求学谋生前,从未见识过现代城市之繁华,商贾流云之璀璨,放学归来,力所能及忙完家务,假期跟随父母从地里锄草护苗完毕,枕着山风星空入眠前,最爱挑灯夜读三侠五义、古今历史演义。

那时,家里头的日子过得实在清贫拮据,捧在手里、挑灯夜读的那些书都不可能是自己所买,皆是从邻居家或同窗好友处想尽办法借得,按时要还,所以只有废寝忘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一些游侠列传、二十四史残本,放在富裕人家那里往往是摆设,到了我手里却如获至宝。

历史典籍里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在那些久居深山村落的清贫岁月和诸事不顺的青涩年华里,着实给了我不少战胜自己、消灭懦弱的力量,他们的坚韧潜移默化之间让我有了咬紧牙关去战胜困境、以求奋发图强的信心。

我本平庸,没什么天赋不说,还自幼愚笨,受种种因素影响,曾一度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孤独行走数年。后因读的史书典籍多了,多少悟得一些出世入世的道理,这才在风风雨雨、跌跌撞撞中改造自己,虽屡树鸿鹄之志屡虎落平阳,但从来没有选择放弃。

母亲受尽人世种种凄苦,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这种不惧风雨、无谓得失、不怕流言的韧者哲学,即便这一生都未曾达官显贵、锦衣玉食,但却活出了骨子里的傲然,这何尝不是一种高于人间烟火、脱离红尘世俗的境界。

才华天赋,惟坚韧始能遂其志。没有才华,没有天赋不要紧,只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坚持常人所不能坚持,炼就深入骨髓的坚韧,你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再也不用惧怕本就变幻无常的尘世风云……

但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一念起,即使万水千山,但愿我心忧怜;一念灭,纵然沧海桑田,只盼此爱不渝。一个人,无论生活在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时间久了,就老想着要离开。可当某一天真要离开时,却又多少有些舍不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过去的那山那水,还有那人那事,就如同太阳底下的那些影子,你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到哪里,始终无法彻底摆脱。

这些年,长时间漂泊在外,跟第一、第二故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过往岁月的思念却越来越频繁。常常在那些风雨飘摇的他乡夜里,在那些天马行空的周公梦里,或想起或忆起曾经的故乡,并念起那些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人们。

如果说那些年在故乡里的日子是一部电视剧,那么那些父老乡亲、同窗好友皆是这剧中的男女主角。那年月,在那些或悲或喜的戏里,每个人都在以不同是形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其中,有类似命运的人,故事往往都很接近,因此也容易成为知己、知音。

面对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岁月长河,无论是过去,亦或是现在,真正懂你的人其实并不多,而懂你的,始终都会懂你,绝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而影响了你们之间的距离。夕阳斜下,乌衣巷口深处,人来人往如旧;晚风吹拂,旧时堂前,古乐余音绕梁。

只是,当年你曾是故乡世界里的主人,如今你却成了故乡世界里的过客。那些在过去是那么熟悉的背影,如今一去不复返;那些在过去是那么缠绵的情话,如今早已化作淡淡的云烟。好多好多人,自经历了那场无可奈何的青春离别过后,从此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在彼此的江湖里出现过,要么是嫁了什么人同时嫁掉了所有的纯真,要么是在离开象牙塔后同时彻底换了心境。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牙;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人们都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

可这世上,回过头来看,终究还是纷纷扰扰太多,共生共荣太少,以至于很多时候,你我身在这浊世,有些看不清方向,摸不着门路。而所谓缘分,也往往不过是一转身、一回眸就会化作云烟的事儿。

佛说:“缘深则聚,缘浅则分,万法随缘,不求则不苦。”此去经年,花开花落,再次回首过往岁月、故地山河,好多人或许早已弄丢彼此,找不到丝毫关于曾经的清濛与美好。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所谓的缘分,在冷冰冰的生活跟现实面前,有时候真的很浅,浅到一个时间不长的转身,彼此就各安天命、各奔东西。

但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真知己无论经历怎样的别离,都会一如既往,内心深处都会记得最初彼此相识相知时的模样。正如民国才女张爱玲所言:“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干净!”

什么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商贾官宦之家,跟岁月一样古老的乡土中国,有着很多跟谜一样诱人的传说。尤其是大家族,老祖宗开荒置地、繁衍子嗣后,经几世几代的家族变迁,越到后世人心越易散架,越会觊觎祖辈严守秘密的传家宝……

那时生活在故乡村落,每一个蚊虫肆掠、天气炎热的仲夏之夜,睡的都很晚,没读多少书的母亲见我们坐在院子林荫树下看着那些挂在万里苍穹上的星星发呆,不知道哪来那么多传说故事,每一次听她讲都能被吸引,甚至还会走进跟那些传说故事情境类似的梦里。

那些年在故乡虽然过着清贫如水却也简单淡雅的日子,但从母亲还有父老乡亲们断断续续讲的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里,我得到了最初关于文艺、文学的启蒙,后来爱上文艺、喜欢上文学,与儿时岁月里的这些所听所闻有着很大的关联,它们也经常浮现在我从事长篇小说创作时的故事架构里。

回想起来,最初听母亲在故乡给儿孙们讲关于传家宝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农夫一天上山砍柴经过一灵猴洞,话说这群猴子听得懂人语、也会说人语,每天饮食起居很有节奏,这天刚好碰到猴王带着猴子猴孙们出洞觅食。走着走着,最后面的小猴子内急,撇下替猴王保管的猴王帽于一岩石上,拉肚子去了。

那农夫早就听说过这灵猴的猴王帽,故乡里的老人们都说这猴王帽是灵物,搁在米缸内,放上垫底的米,第二天起来准能涨满一整缸的米。农夫见去解决内急的小猴子半天没动静,摸过去顺走了猴王帽,回到家如获至宝似的把它放进了米缸里。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原本只垫满缸底的米涨到了满满一缸。

农夫有了传家宝,这户人家从此过上了好日子,几世几代良田百亩、庄园无数,从此成为秦岭边关第一大家族,叱咤风云数十载,此后儿孙多了,家族大了,都开始打起这传家宝的注意来,到了战乱年月,土匪还有鬼子都听到了这个传说,都来打传家宝的主意,也由此诞生了卖身求荣的故乡叛徒跟家族败类……

故事只能讲到这里,再往下说下去,就真成说书的了……回到传家宝的话题上,在中国的乡村,但凡大家族,特别是家里头儿子多的,多多少少都会想着老头子老爷子那里还藏着什么传家宝,就算没有传家宝,也会有从那些久远的年代传下来的金银宝贝什么的,也都有事没事惦记着。

这是乡土中国家族繁衍过程中的通病,谁都治不了根。古话说:“富不过三代”,但现实中却总有“富过了三代”的例子,为何?其实这句话完整的版本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传家宝并不是家财,也不是金银珠宝,而应该是家风、道德、品行、诗书、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惠及子孙后代永远无价的传家宝。那些百年大宅院、百年老字号,哪个不是靠家族力量传承下来,流芳百世的,这些家族的百年基业不倒,靠的真是那些充满历史沧桑的秦砖汉瓦,还有声名远播的老字号么?其实不然,他们的传家宝且皆与家风、品德有关,是真正的传家宝。

我们为什么喜欢那时候的武侠

时过境迁,纷乱多变的世事,如同那些沧海桑田,要么天翻地覆,要么了无云烟。当年的故乡,那些山山水水、男耕女织的唯美画卷,早已化作淡淡的云烟,成为奢侈的乡愁记忆;当年的我们,那些嬉笑怒骂、天真无邪的青涩童年,早已化为青春日记本上泛黄的字迹,成为长大之后埋藏在你我内心深处的珍贵纪念。

那时候的我们,是那么的喜欢那时候的春花秋月、夏蝉冬雪;那么的喜欢那时候的武侠小说;那么的喜欢那时候的武侠电视剧。无论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论是金庸,还是古龙;无论是笑傲江湖、流星蝴蝶剑,还是圆月弯刀、萧十一郎;无论是《白眉大侠》,还是《甘十九妹》……都是那么的喜欢,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年岁时节,也不分故乡他乡,就是那么的喜欢。

武侠之于有着五千年璀璨辉煌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就如同你我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自古以来,无论是三侠还是五义,还是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个阶段的列传、传奇,无论是朝廷史官还是民间文豪,正史、野史,对武侠都有记载。那些江湖好汉、剑客侠女、帮派掌门,总是作为满腔热血的群体象征存在于苍山洱海,介于官府跟黎民百姓之间,不容忽视。

儿时在故乡,没事干时候读武侠,无论是书上的武侠,还是电视剧的武侠,那些剑客侠女,个个都有着万般神通,要么能飞檐走壁、钻湖入海,要么能一箭双雕、百步穿杨,让我们那群不谙世事的顽童羡慕不已,老想着自己也能飞天揽月,一剑斩杀大蟒,一锤打死猛兽。

假期里,大人们都在田间地头忙活,我们那群一天到晚叽叽喳喳、跑村串巷的顽童们,总会分成几个帮派,拿着自己用山上的竹子做成的弓箭,用木头做成的宝刀宝剑,你追我敢模拟武侠电视剧里的派系,你争我斗个不停。有时候,难免都被棍棒所伤。但依旧快活!

那时在故乡读武侠,多半是羡慕武侠小说、电视剧里英雄人物的百般申通,多年之后,再重读武侠,重温经典武侠剧,多半在读其中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随着时代的变迁,武侠小说也好,武侠电视剧也罢,出了很多新品种,翻拍的也有很多很多,但有好多好多人依旧喜欢少年时代的武侠,那个年代的武侠。

并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武侠,小说有多离奇,演员有多艳丽,特技有多先进。恰恰相反,那时候的武侠,小说有小说的味道,文字里不仅有爱恨情仇、恩恩怨怨,还有很多关于正义邪恶以及人性的真善美,读起来,总能给人以灵魂的安定。

那时候的武侠剧,演员看起来,无论是说话、穿着,还是演技、状态,都是那么的真实;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那么的贴切;所处环境、背景,都是那么的淳朴自然。江湖好汉们忠诚不二、肝胆相照、血气方刚;侠女们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正义与邪恶,爱恨与情仇,生死与荣辱,都是那般充满理所当然。往往让看的你是热血沸腾、废寝忘食。

世事如云烟,江湖从未走远。踏雪无痕、侠骨柔情也好,前尘旧恨、快意恩仇也罢,风起云涌、恩怨不断的江湖,是爱是恨,皆有万种风情。在充满种种不确定性的滚滚红尘里,只有活的真实,才爱的真切,恨的真诚……

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

一直在想,乡愁到底是什么?如同金色童年里那些温馨的记忆,时而不时地,它就会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记忆的闸门也随之一下子被打开。

乡愁来时,似傍晚时分挂在天边的云霞,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乡愁走时,如午夜消失在茫茫苍穹之上的一弯凉月,会让人倚窗独立,黯然神伤。

在鄂西求学那些年,每次在学校吃晚饭时,习惯端着碗筷到楼顶上去吃,食堂里的人多、拥挤、声杂,让人无法享受吃饭的心情。傍晚太阳还没有落山,正在前方的山头上观望着眼底下的大千世界。山头附近的天空被残阳的余光装扮的缤纷夺目,美丽的火烧云给人以美丽的遐想,远处的风情也都盖上了斜阳的余辉。

黄昏下的一切都是如此祥和,容易抚平人内心的那些浮躁寂寞。远处小河边上洗衣捶布的农家少妇,菜园子里正在夕阳下除草的老伯,石桥上那些唱着童谣回家的孩子,还有周围冉冉升起的袅袅炊烟。身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偶而能碰到这样的景象,我认为是缘分,因为有这份心境欣赏这些的人已经是少数。

面对此情此景,倘若你看的久了,想的多了,乡愁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来了,每次都会勾起我对遥远村庄的回忆,随后,小村子里的岁月往事会立即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迟迟挥之不去。

我的故乡处在鄂西北一个边远的小镇,周围都是一连串高耸的山脉。小小的村庄就象父母怀中熟睡的婴儿偎依在大山的怀抱里,不管历经多少春夏秋冬、走过多少年华,它依旧是那样安静,除了自然的风声、雨声,便是那些鸡鸣、犬吠。

村庄周围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像一排排士兵层层守侯着古老的城堡,紧靠近村庄的是一排排的竹林,竹林之外就是桦树、樟树之类的树丛。小村的房屋都很集中,房屋之外是一块块厚实的土地,山坡上是满山的茶叶林。平时各家各户起早贪黑地在黄土地上辛劳,农忙时节村里人才聚到一起挨家挨户帮忙抢收。

那些年,村子外的那条崎岖小道是乡亲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只有在有事情的时候,村里人才会走出去,一般的时候它都是孤独寂寞的。乡亲们一般都会一年四季都守着自己的庄稼、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日子。

春日里的小村庄布满新生的希望。暖春的天气融化着冬日残留的冰雪,雪慢慢地消失,池塘里的冰块也渐渐地解冻。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让裸露了一冬的土地披上了鲜嫩的绿芽,周围枯瘦了好久的花草树木也都抽出了惹眼的绿。

春天到了,天气开始放晴,阳光一天比一天明亮温暖,各色各样的花如时绽放,鸟儿也在花香中呢喃。这时候,农耕也刚刚开始,土地被翻了身空气里弥漫着花草香、泥土香,你可以尽情地在村子里享受自然的恩赐。

到了夏季,懂得享受生活的村里人会很早很早起来,顾不上吃早餐就披着露水下地,到了上午太阳升到中天的时候,就已经把上午的农活干完了。中午,午睡是男女老少都有的习惯,直到下午3点以后,才起床准备去做下午的事情。

放了假的孩子们都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三五成群赶着牛羊到一个阴凉的小山坡上去放牧。傍晚时分,伴随着阵阵牧歌声响起,各家各户的炊烟也缓缓开始升起,斜阳多彩的光芒铺盖在小村子上面,让炊烟也有了颜色。

到了夜里,年轻的后生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自己喜欢的节目,年老的人则坐在院子里乘凉拉着家常。深夜,小村子里的人们都是枕着月亮和星星的光芒,在青蛙的鸣叫中酣然入梦的。

秋在小村子里有着不同的表情。早秋时,天高气爽,山路两边的枫叶红了,象二月的鲜花,田野里是金黄一片,乡亲们都在丰收的喜悦中忙着收割累累硕果。

到了深秋时节,村子里里外外的柿子树上都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秋菊也开始烂漫开放。这时候的秋给人的印象是金色的,再过些日子,落叶无情地飘洒,树木赤裸天气也越来越凉,霜期到了,一副冷清寂寥的景象。

冬季是村子里最安静的时候。北风吹得凛冽,大雪更始铺天盖地,周围的世界全是皑皑白雪,一切都进入了冬眠状态。村子里的人习惯在家里烧着炉火,整天坐在炉火旁御寒。随着年味越来越浓,乡亲们也该开始准备过年的一些事儿了。

这就是我曾生活过18年的村落的春夏秋冬,它们就是这样的平凡。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是如此的朴素、简单,虽然离开故土实在是迫不得已,但无论身在何方,心在何处,它的影子始终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最深刻的乡愁记忆。

浮躁的年代,交心能使时光温暖

日子总是越过越快,刹那即芳华。现实中的你我,如今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迭代、更替、轮回,让很多人跟事,转眼就成了过往云烟,根本来不及让我们停下来去好生留念。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原始的怠慢,总希望时光的脚步能慢一些、再慢一些,这样一来或就可以完成未竟的心愿,不辜负稍纵即逝的岁月跟似水年华。

可这世上最无情的却恰恰是时间,它一直嘀嗒嘀嗒地向前走着,从不回头,从不止步,只管向前,哪怕这场旅行注定没有尽头。

尤其是在飞一般生活节奏的城市,更没有过多留下来喘气的时间,所有人都在跟自己拼命,所有人都奔跑在追赶时间的路上。

长期以往,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我们,难免会越来越感到浮躁,然后像病毒一样传染,直至扰乱整个世界。这是这个年代的隐痛,谁都无法逃避。

过往的日子告诉我们:浮躁多了,心就乱了;心乱了,生活的秩序就没了。在这越发浮躁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就越发需要交心,只有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才能让我们的内心保持一份安静,也使匆匆来、匆匆去的时光逐渐变得温暖。

那些年,栖居在鄂西北深山村落,交心似乎成了茶余饭后家家户户习惯性的生活仪式。在老槐树下,在篱笆院里,在围火炉旁,男人给女人交心,孩子给爹娘交心,邻里给邻里交心,或感慨岁月无常、容颜易老,或闲叙家长里短……

时光若曦,寸秒寸金。当你我肯静下心来跟家人、跟朋友、跟同事交心时,一切都会变得如江南丝绸般柔软。这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人始终都难以摆脱自我跟偏执,都时常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常有纠结、常有羁绊。

当有了真诚实在的交心之后,你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何必自寻烦恼。你我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生活中跟他人,跟山川大地,跟草长莺飞,以及跟整个世界,交心的机会和时间太少,以致彼此之间慢慢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时间久了,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伤口也就撕开了。

母亲常说:“没有融不化的坚冰。”人心同样如此,只要彼此坚持经常面对面交心,即便这个年代再怎么浮躁,也没有暖不了的人心。人心暖了,纵然是再冷酷无情的时光,也会跟着暖起来。

比赚钱更重要的其实是生命的状态

人到中年,不由自主,慢慢学会了各种承担。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好,相夫教子也罢,越来越现实的生活,一直在逼迫和提醒着我们:一定努力赚钱。于是早出晚归、忙碌不停,甚至连风餐露宿、饥不择食等,也都成了中年岁月里的常态。

对于中年男女来说,赚钱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儿,男婚女嫁之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就得相应地背负起一连串的社会责任。要不怎么会有“中年危机”“中年综合症”等等说辞呢?

赚钱的确很重要,至少这是证明自己生活能力和工作水平的一种方式,也是养家糊口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走向公平的情况下,能赚钱,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但比赚钱更重要的,其实是生命的状态。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向前的岁月长河中,仔细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时间宇宙里的一粒尘埃、大千世界里的一叶偏舟而已,谁都有安静下来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一直在总结过去、叩问当下、憧憬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勾勒着自己理想中的生命状态。

为了所谓的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我们不止一次跌倒,又不止一次地爬了起来,就这样循环反复,跟各种难以预料的世事还有自己做着旷日持久的斗争。书上说,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长满了“棱角”,走着走着,这些“棱角”就被无情的岁月跟复杂的人性给抹平了,最后虽然说懂得了世故,但也被镀上了圆滑。

时光一直在飞渡,岁月总是不饶人,能那么快就达到自己向往的生命状态的人,确实不多。这一路堪比闭关修炼,悟性和恒心好一些的,几年左右时间或许就进入了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情况不好的,甭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在状态。

这些年,一直在走访那些如同故乡深处一样静谧的古村落,也在拼命寻找属于自己的乡愁。无论身在故乡,还是漂泊在他乡,在那些至今依旧维持着生产生活状态的古村落,常常能够深刻感受到某种生命的状态。

那些年在故乡村落,祖祖辈辈们日日夜夜与山水田园为伴,伴随着春夏秋冬自然四季的分割与日月星辰的交替,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翻土、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日子过的是那么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命状态却是那么和谐、那么安稳。

而现如今,越来越多故乡深处的父老乡亲们进了城,之前那种固有的、很有规律的生命状态被彻底打破,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城市生活都与之前的乡村生活大相径庭。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能够按部就班的生活本就十分不易,要是能找回自己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注定不是普通人。

进了城的你我,风里来雨里去,很多时候我们展现给这个世界看的所谓的生命状态,往往都是被某种环境或某种生活方式给影响的,并非很多人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那种生命状态。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总是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要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不懈努力,不盲目跟风、不妄自菲薄、不自欺欺人、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做到这些,够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珍惜

滚滚红尘,人来人往,亦如春去春来。都说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这话不假,世界那么大,你我能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亦或是街头巷尾的某个角落里相遇,必定是前世在佛前种下了某些因果。但,并不是所有你我遇到的人,以及所有的缘分,都值得在以后的岁月里好好珍惜。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在需要你时把你当朋友,等托你办的事办了不再需要你时,就很快把你忘记;还有一些人,表面上把你当朋友,你一时也察觉不出什么好坏来,却善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却载倒在自己的如意算盘上;另外一些人,和你交了一段时间的朋友,也的确帮过你的忙,然后就觉得从此以后无论何时何地,你帮他都是应该的……

细想起来,打从记事起,然后上小学、读中学、入大学,再到毕业参加工作,这些年也遇到了好多好多的人,有的是同学,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有的是偶然遇见,彼此之间真正互相记得的、成为知己的,也就那么几人。

而往往,你我跟真正知己之间的相处却总是那么平平淡淡,如水一般,互相想起时,随时随地打个电话闲聊几句,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喝几杯清茶,感叹一下时光的流逝或者人生的无奈,仅此而已。我们反倒对那些不真正把你当朋友的、阳奉阴违的、无穷无尽找你要回报的很上心,而别人却未必领情。

那些年,跟父老乡亲们一起生活,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母亲,因她一生向善、表里如一,从不惹是生非,从不阿谀奉承,也从不斤斤计较。但时常彼此记得的,一起去山林深处摘草药,一起去河边浣洗衣裳,一起在农忙时节互相帮忙,一起在闲事走动走动拉拉家常,一起把好吃的留给彼此的乡邻农妇,也就那么几人。

后来去县城跟儿孙聚,来往于县城和深山村落之间、没去过多少远门的母亲常常跟我们感叹:活了大半辈子也遇到不少事,见过不少人,有些人没怎么帮人家忙,人家却总是记得;而有些人你就算把整个心都陶给人家,人家未必领情。

这辈子,有些人跟事,早已伤透了母亲的心,但她抱怨归抱怨,感叹归感叹,却一如既往坚持以善念处世为人。我呢,跟着父老乡亲们在深山村落生活了10几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事,后来因为求学离开了那片土地,去了异地他乡,再到后来参加了工作,回去的就更少了。相比一辈子最远只到过县城的母亲,我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遇到了很多很多的人,也碰到了很多很多的事。

也许受母亲影响深远,之前我总是认为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都应该珍惜,包括所有相识的都应该当作朋友,以诚相待。直到后来,经历了一些事、看透了一些人,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相遇的人,都值得你那样珍惜,也并不是所有相识的人,都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很多人,在你对他还有用时,姑且把你当做朋友,当他不需要你时,即便见了面,也会当做不认识;还有很多人,你越是对他好,处处想着他,他反倒觉得你太廉价,不值得也不懂得珍惜……人性真的很复杂,有的人你打他一巴掌,有时候反倒比送一筐枣起作用。

老是那么善良的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为一些人跟一些事伤心?其中的道理其实就在这里,真正该好好珍惜的,却没有好好珍惜,不该珍惜的,却替这些人想了很多。所以,互为知己者,当携手于岁月;匆匆过客者,当相忘于江湖……

来自故乡深处的信仰

天气越来越寒,日子倒是越过越简单。回头想想从前走过的路,识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有些如过眼云烟,虽有印象但早已模糊;有些却一直刻骨铭心,怎么都抹不掉、忘不了。

岁月蹉跎,亦如人来人往,好多人跟事,其实都是一种生意。在你我擦肩而过或能一起坐下来谈谈事、喝喝茶的朋友中,也许有很多人都很厌烦谈及生意二字,可细细想想,与人与事,又有哪件不是生意。

我很欣赏“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这句话。那些年,在深山村落栖居的日子里,常听父老乡亲们念叨一句话“亲兄弟明算帐”,指的是那些兄弟姐妹多的人家,即便是一个母亲生的、同在一个屋檐下长大,待娶了媳妇儿另立了门户,亲情归亲情,生意归生意,两码事。

是的,朋友和生意是两码事。在朋友层面上,得了空一起喝酒煮茶、谈论风月,有了难处互相帮衬都是理所应当。但要是谈及互利双方的生意来,生意就是生意,不要掺杂友谊等等之类的水进来。

有朋友估计会问,咱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礼尚往来、讲究的是关系。是的,这些都没错,但“礼尚往来”绝非“礼上往来”,生意绝非靠关系,一旦扯上关系,很多时候,这生意就变了味儿,成不了真正的长久的生意……

那时在深山村落,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还有做着小买卖的生意人,还有教书育人的先生等等,他们连同其他力量共同构建了乡村自治体系。

单就这做生意而言,在每一片村落里,往往都不止一家,各个商铺都争着收山货、征药材、卖商品,可总有把生意做的好的,也总有把生意做的不好的。一个好的乡村生意人,做起生意从来不靠忽悠卖弄、讨好疏通,讲究的始终都是真诚实在、货真价实,还有与人为善、童叟无欺,这样以来才心安理得。

再到深山村落里的每家每户,平日里其实也免不了与乡邻们做生意。拿你的牛换我家的马、拿你家的玉米换我家的高粱等等,只要互有需求,都可以坐下来谈。谈得好,一拍即合;谈不好,也没关系。老话里讲:“买卖不成仁义在”。

毕竟,到哪里,搁谁,谁都不是傻子,在生意这件事情上,谁都有自己的算盘,能忽悠一时,却忽悠不了一世。一分钱一分货,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生意场上自有规矩,尊严很重要。不是说张家跟李家之间谈了笔生意,李家从此就可以把张家当仆人一样使唤,这样的生意,即使钱再多,不做也罢。

做生意,首先是生意人之间在价值观上的互相认同,以及在人格上的互相尊重。毕竟,在生意问题上,它不仅仅是钱的事,何况“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事儿”。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何年何月跟何人做生意,你只要真诚实在,那些好的生意自然会源源不断找上门来……

生活不一定要有诗,远方还是要有的

喧嚣浮华的城市给了许许多多人灯红酒绿般的生活体验,也给了许许多多人水生火热般的窒息挣扎。每每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捆绑、被沉闷冷漠的人际关系倾轧,那一句“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跟远方”总能成为城市底层生活线人们的口头禅,仔细一想,这不过是身陷困境中的人们在心里寻找自我安慰的借口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生活这么累,日子又这么忙,能自我安慰、懂得自足的人多半都是会生活、会过日子的人,总比那些动不动就悲天悯人、哭着闹着痛诉命运不公的人要强好多。世界这么大,人又这么多,就算真的有老天爷,哪能一一照顾得过来。

所以,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份不公平的客观存在,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公平而奋斗。娘给的终究都是娘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才是公平的真正意义。

这一点在偌大的底层生活轴线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从小在乡下长大没有背景和靠山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孩子。那些年久居偏僻的深山村落,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日子,尽管山清水秀、安静自在,但人们除了种地就是种地,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靠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种庄稼维持生计。

孩子们呢,自幼念书归念书,多半念完初中或小学,要么因家中锦囊羞涩没有条件继续念,要么因对念书压根儿不感兴趣不愿意念,就此与茫茫学海匆匆别过。能坚持下去的,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往往都是砸了锅卖了铁负上累累外债的,但却倍受尊重,在村落里常被唤作“读书人”,以后是不用种地流汗的,毕了业会有铁饭碗,终究会跳出“农门”离开故乡成为人人羡慕的城里人。

这就是在深山村落里长大的年轻人,除了习惯田园山水,懂得生活来之不易,会因为自己选择的不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读书命的孩子通过勤奋苦读,等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后凭借自己的知识找份工作挤进城市生活洪流;觉着学海枯燥烦闷静不下心来念书的孩子,过了18岁,就背起行囊走出深山去外地打工谋生,每一分钱都耗尽体力。

出远门继续拼脑力念书也好,打工拼力气谋取生计也罢,自古以来,深山村落里的孩子长到18岁都会选择去远方,这跟因为战乱等等原因背井离乡不同,是每个村落里年轻人成长史上必须面对的神圣抉择,有点像另一种形式的成人礼。

何况,久居一隅,多有厌倦,更重要的是目光短浅、见识有限,出门闯荡,假以时日衣锦还乡固然美好,就算做不到,在外面的世界里漂泊一些年头,也能增长不少见识,褪去身上的戾气、磨掉骨子里的张狂,慢慢学会如何精明生长。

现如今,随着城镇化浪潮的铺盖式席卷,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离开生活了几祖几辈的深山村落,中年人走了,主要劳动力走了,有条件的老人们也走了,何况是本身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的年轻人。

离开不离开故乡无关紧要,毕竟谁都有自我选择生活的权力,想留下的自然会留下,要走的终究会走,无需刻意强求。无论是选择在田园乡村与山山水水相伴,还是选择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拼得一席之地,生活得继续,日子照常要过下去。

对多数对诗不感兴趣也无需知晓多少的人而言,生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平常日子里不一定要有诗;但对所有人而言,远方终究还是要有的。那是茫茫黑夜里的航灯,指引着我们继续朝着生活的目标方向无怨无悔地前行。

世本是世,人本是人

儿时生活在鄂西北深处的故乡村落,温习完毕课文,做完功课,偶尔也下田下地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这期间,常听父辈和乡亲们讲起稻穗跟稗秕的区别。虽然都同样长在稻田里,但无论男女老幼,一眼就能准确分辨出那些是稻穗、那些是稗秕。

尤其是到了秋季,置身故乡无边无垠的田野深处,放眼望去,远近大地,一片金黄,旷野四处,处处飘香,村落内外,尽是丰收的唯美画卷。穿村而过的河流或小溪旁,那些一垄挨着一垄的稻田里,长满了等待收割的稻谷。但凡是稻穗,多半都是饱满的,低着头谦虚地看着脚下的大地;相反,旁边那些外强中干的稗秕,却老喜欢仰着头踮着脚看着头顶上的天空,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辈和乡亲们在山水田园深处生活久了,跟那里的一草一木也都产生了感情。他们常说,故乡的草木其实跟人一样,有好有坏,就好比田野里的那些稻穗跟稗秕,内心实在,所以饱满;内心空洞,所以干瘪。

那时因为年纪还小,又没经历多少世事,父辈和乡亲们拿稻穗跟稗秕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也仅仅知道表面上的意思,却未曾懂得和理解其背后的深刻。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推移,你我再也不是那时候的懵懂少年,一不小心就连青春都只剩下尾巴了,这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寓意及深刻。

或因出远门求学,或因赴远方打工,这些年离开故乡的日子越久,走的地方越远,经历的风风雨雨越多,我们这群从故乡长大的孩子,阅历自然也就越深。回过头来再想起之前的那些日子,想起在故乡时父老乡亲们的那些意味深长的话,这才真正懂得出世入世的诸多道理。

“世界之大,我想去看看。”这曾是数以万计的故乡人因为在故乡待久了的缘故,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往别离。可到了一定年岁,真正在大千世界、大江南北、异地他乡中漂泊够了,这才幡然醒悟:原来真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无论身在故乡,还是身在他乡,不断累积的生活,不断遇到的人跟事,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谦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权力跟荣耀既是身外之物,也都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我春风得意时,千万不要太得意忘形;同样地,当你我身处逆境时,千万不要太心灰意冷。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只要你肯坚持“胜不骄,败不馁。”,既不任性也不妄为,历经风雨过后,必然会迎来生命里的艳阳高照。

仔细回想每个人的这一生,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跟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到最后谁都逃脱不了命运的轮回。故走在红尘岁月里的你我,当戒骄戒躁,从容淡定,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同样地,生命原本是一场虚妄,要么一卷烟雨,要么半帘幽梦。红尘三千丈,悲欢古今同。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刻意去处世。学会不宠不惊,到头来,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清欢而已……

真诚跟善良才是最温暖的告白

时至今日,活了这么久,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年长年幼,你我总有情到深处的时候,想想看,过往的岁月,逝去的年华,前前后后,你跟多少人告过白?

告白不只是一往情深,还是一种率真跟坦诚的善良表达。这世上,走着走着,遇到的、认识的、交往的、熟悉的、相处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情感,事关很多很多种人性。细数起来,真诚付出的、互相尊重彼此的,不算多;回想起来,不忘初衷、不丢本色,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始终保持一份善意,而不是老想着算计和利用别人的,不算少。

之前我一直不愿意相信“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世界这么大,缘分那么少,为何还要把人分成类呢?我们所遇到的、碰到的不都是朋友么,不都是一样应该平等对待么?因此,好长好长时间里,我跟我认识的人,无所谓特别要好,无所谓特别疏远,至少在我的世界里,他们无论是谁,无论哪种出身,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走着走着,时光的背影越拉越长,岁月的痕迹越来越明显,我才慢慢明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为何古往今来被广为流传了。有时表面上跟你走得很近的朋友,走着走着就远了,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友好只不过是烟雾弹跟泡沫,等到时间洗刷过后,是赤裸裸的自私跟人性:反倒是那些走的不怎么近、见了面只是互相抱以微笑就此别过,偶尔互相问候几句、不近不远的朋友,随着时光滚滚向前,跟他之间的友情却越来越深刻,经得起风霜雨雪的考验。

那些年在故乡村落,尽管日子过的有些清贫,但母亲从来不觉得自卑,也常教育我们“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真正的自卑不是缺衣少食,不是贫穷落魄,而是骨子里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低人一等。这是最可怕的!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朋友情。所有的感情,无论哪一种,都建立在彼此的真诚跟善良基础之上,谁都不是谁的奴隶,谁都不是谁大爷。有人说,人跟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其实只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如果一定要以交易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那么这场交易也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彼此的。

成熟,人长大了就走向了成熟。很多人认为,成熟就意味着圆滑,意味着变通,意味着会察言观色,意味着懂得了人情世故。但在我看来,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然而,成熟并不是倚老卖老、倚强凌弱,更不是以为自己很聪明,其他人都是傻瓜。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别人之所以没捅破那层窗户纸,其实是为了给你留更多的面子,不想给脆弱的你带来伤害。

尊严,不卑不亢地活着就是尊严。做人做事要有底气,无论是普通朋友还是有共同利益关系的朋友,处了互相尊重彼此外,在交往过程中,守得住底线,保持住尊严很重要,钱、权都不是万能的,买得了衣食住行,买不了真诚跟善良。

走着走着,路是越走越长,跟故乡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但那颗从故乡深处就已炼就成型的心不会变。世事多变,人心难测,唯有真诚跟善良才是最深情的告白。当然,不能随随便便就告白,要给对的人,懂得珍惜彼此之间情谊的人。